關於「ADHD 光譜」
一個由無數篇研究報告,與一個真誠的提問開始的旅程。
![[Image of 一條通往遠方森林的寧靜小徑]](https://images.pexels.com/photos/167699/pexels-photo-167699.jpeg?auto=compress&cs=tinysrgb&w=1260&h=750&dpr=1)
本專案的起點
這個網站的誕生,始於一位姓蔡、目前在北榮旁邊讀大學的學生,他也是一位在 19 歲才確診、並長期服藥的 ADHD 患者。
個人的生命經驗,以及與同儕交流時發現的共同困惑,催生了本專案的核心研究關懷。他發現,在藥物幫助他找回專注力的同時,他的行為模式、情緒調節與內心世界,也發生了細微而複雜的變化。他想知道:
- 長期服藥後,我們對「刺激」的追求是否會改變?
- 我們自行增減藥量的動機,是否受到「安慰劑效應」或更深層的心理需求影響?
-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社群媒體上的用藥心得,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行為?
因為親身體會過實驗室中 `pipette` 的顫抖,他選擇了認知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道路,希望透過文獻回顧與質性訪談,將這些複雜的議題梳理清晰。這個網站,便是該專題研究的最終成果。
我們的使命
我們的目標,是將那些充滿洞見、卻冰冷的學術研究,轉化為每一位 ADHD 夥伴都能看懂、感受並應用的內容。我們相信,當知識變得溫暖且易於親近,它才能真正地發揮力量。
「我們致力於成為一座橋樑,
連接冰冷的科學證據,與溫暖的個人生命經驗。」
我們堅信,知識不僅是力量,更是一種溫柔的陪伴。當你理解了自己大腦的運作方式,你才能真正地與自己和解,並找到最適合的生存策略。
我們堅持的原則
🔬
科學實證
本站所有核心內容,皆源自於經同儕審查的學術研究。我們努力確保資訊的準確性與客觀性。
❤️
同理之心
創辦人身為 ADHD 夥伴,我們理解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與污名。因此,我們使用賦權、不帶批判的語言,希望能創造一個安全的資訊空間。
🎨
友善設計
從網站的色彩、排版到互動方式,我們都為神經多樣性族群的需求進行了優化,致力於降低認知負荷,提供無壓力的瀏覽體驗。
與我們同行
這個網站是一個持續成長的有機體。我們深知,關於 ADHD 的探索永無止境。如果您有任何建議、發現錯誤,或想分享您的故事,都非常歡迎與我們聯繫。
您的每一個回饋,都是讓這座燈塔更明亮、照亮更多人的珍貴燃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