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HD 光譜 ← 返回研究新知

用藥安全 / 在地研究

每100分鐘一次的警鐘:
ADHD 的用藥安全警示

隨著 ADHD 治療日益普及,一個隱形的風險也悄然上升。來自美國毒物管制中心的數據,為每一位家長和照護者敲響了警鐘。

[Image of 各式藥丸與藥罐,提醒用藥安全]
照片由 Pexels 上的 Pixabay 提供

在美國,與 ADHD 藥物相關的錯誤用藥通報,在 22 年間增加了近 300%。在 2021 年,相當於每 100 分鐘,就有一名兒童因用藥錯誤而被通報。

研究的起點: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

當越來越多的孩子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生活品質時,發表在《兒科》(Pediatrics) 期刊的兩項重要研究 (King et al., 2018; Hodges et al., 2023) 卻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:與 ADHD 藥物相關的意外暴露與用藥錯誤通報,正以驚人的速度攀升。

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毒物管制中心超過二十年的數據,涵蓋數十萬筆通報案例,試圖找出這些錯誤發生的模式,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預防它們。

研究方法:從數十萬筆真實案例中學習

這兩份研究堪稱用藥安全的「大數據分析」,它們揭示了不同年齡層孩子面臨的獨特風險:

不同年齡,不同的風險

研究最核心的發現是,用藥風險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。了解這些差異,才能對症下藥,提供最有效的保護。

幼童(< 6歲):好奇的探索者

這個年紀的通報,絕大多數是意外誤食。孩子們把五顏六色的藥丸當成糖果,或是在大人不注意時,從隨手放置的藥罐、背包中翻出藥物吞下。

學齡兒童(6-12歲):最常見的「給藥錯誤」

這是「治療劑量錯誤」通報的最高峰。超過一半的錯誤發生在這個階段,最常見的狀況是:

  • 重複給藥:例如爸爸早上餵過了,媽媽不知道又餵了一次。
  • 劑量錯誤:不小心給了兩倍的劑量。
  • 時間錯誤:太早給予下一次劑量。

青少年(13-19歲):蓄意的風險

這個年齡層的風險模式截然不同。近半數的通報屬於蓄意濫用(例如為了提神而過量服用)或不幸的自殺企圖。雖然通報數量不如學齡兒童多,但導致嚴重後果(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更糟)的比例卻是最高的。

給家長與照護者的用藥安全行動指南

這些數據不是為了嚇唬我們,而是為了提醒我們:這些錯誤大多是可以預防的。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立刻採取的行動:

1. 把藥物當成「貴重物品」保管

將所有藥物存放在孩子無法輕易看到或拿到的地方,最好是上鎖的櫃子或盒子裡。絕對不要把它們隨手放在廚房檯面、床頭櫃或背包裡。

2. 建立一個「用藥記錄系統」

這是預防重複給藥最有效的方法。使用一個簡單的表格、手機 App 或是在藥罐上做記號,讓每一位照護者(爸爸、媽媽、爺爺奶奶、安親班老師)在給藥後都能立刻記錄下來。確保所有照護者都在同一個溝通頻道上。

3. 定期與青少年溝通

對於青少年,單純的「鎖起來」已不足夠。你需要與他們開放地討論藥物濫用的風險、處理壓力與情緒的健康方式,以及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誰求助。讓他們知道,除了藥物,還有很多方式可以應對生活的挑戰。

用藥安全,是 ADHD 治療中與療效同等重要的一環。多一分謹慎,就能為孩子多加一層保護。


原始文獻來源:
Hodges, N. L., et al. (2023). Pediatric ADHD Medication Errors Reported to United States Poison Centers, 2000–2021. *Pediatrics, 152*(4), e2023061942. https://doi.org/10.1542/peds.2023-061942
King, S. A., et al. (2018). Pediatric ADHD Medication Exposures Reported to US Poison Control Centers. *Pediatrics, 141*(6), e20173872. https://doi.org/10.1542/peds.2017-3872